27.1 C
Hong Kong
Saturday, April 20, 2024

車手專欄:買車時從來無人理呢 Part!(三)[親身測試報告]


這稿隔了這麼久是因為要找2部車多番測試才能找出結論。雙搖臂是無敵嗎?唔係佢仲累炒左唔少人!

我請教了很多前輩,做了很多資料搜集也找不到我想要的東西,對於各類懸掛的實際駕駛感報告真的找不到。具體評語就係雙搖臂極限高,但係over左極限好難救車。咁點解呢?係無資料解說過!

為左一探究竟,最佳辦法就係自己試一試吧!(因為推頭比較容易處理,所以我會製造轉向過度做測試說明)

Toyota Corolla 2009 前:麥花臣/後:扭力桿
先找麥花臣和扭力桿熱熱身,找了一個長的急灣做測試,把速度提昇至輪胎極限(嘶叫),胎一響已經開始推頭,極限比較快到。接著做了一個突破極限的舉動(突然踩 brake,重心轉移向前,再挫軑扭入灣心)。車尾走出黎,很綫性很合理,輕輕給油、反小小軑已經修正好。對一般駕駛者,尚可處理。


Honda Civic EK vti 1999 前:雙搖臂/後:雙搖臂
找了同一個急灣做測試,極限非常之高。把速度提昇至輪胎極限(嘶叫中)都無推頭,看速度表比剛才的快15%,做了同一個突破極限的舉動(突然踩 brake,重心轉移向前,再挫軑扭入灣心)。車尾走出黎仲要走得好快(車頭已指向灣心),反射地做了一個救車動作!點解個尾仲甩緊?!立即再反多小許軑再救,結果先令車子找回抓著力。這舉動令筆者都有點兒意外!點解咁難救!?對一般駕駛者而言算相當危險!

瘋見車仁再試多幾次,再畫左好多避震的幾何圖案件重演,最後找到了結論!點解雙搖臂頭轆車好難救?

原來可變式外傾角(camber)是元兇,之前己解說過這厲害的發明(可參考 https://www.car1.hk/news/racer-column-no-reason-it-never-buy-a-car-part-a/)。但當打滑時它隨時可以變成殺過你措手不及的兇手。

想像車輛在極限地轉右,車輛重量全壓到左面去,左面高度下降形成最大負外傾角過灣。舉例左面懸掛被下壓做成 -2 度外傾角給予左面輪胎最高抓著力 70Km/h 過灣,突然後輪打滑,因為打滑會造成重量輕微轉移回到右面車身,左面車身上昇負外傾角會突然減少,即是如果用 80km/h 過同一個灣,途中 over 極限,左面懸掛上升做成回到 0 度外傾角。大家想想 -2 度先用到 70 公里,0 度只提供到 60 公里的抓著力。即係實際呢隻灣 over speed 了 20 公里。以上解釋到點解雙搖臂頭轆車一甩尾就咁難救車!因為一 over 已經 over 太多。

相反睇返麥花臣,扭力桿,多連桿等(負外傾角不變式懸掛)相對易救車,就是因為他們只用固定外傾角過灣。舉例左後懸掛被下壓了仍是 -1(外傾角不變)給予左面輪胎最高抓著力 60Km/h 過灣,突然前輪或後輪打滑,因為打滑會造成重量輕微轉移回右面車身,左面負外傾角仍是 -1(外傾角不變)。舉例左面前後懸掛 70km/h 過同一個灣,途中 over 極限!左面懸掛被上升,仍然是 -1 度外傾角,仍然提供 60Km/h 找著力,所以救車仍然輕鬆,因為只是 over speed 10 公里。

為了顧及更佳安全性,近代頭轆車多改用了多連桿尾懸掛。防止上述的情況。
但是尾驅車或四驅車不受上述影響因為 overspeed 轉向過度時,他們用油門是可以控制尾轆修正車輛的。

所以揸頭尾雙搖臂的頭轆車朋友要特別注意喔!

文:瘋見車人

以上內容只反映嘉賓之個人意見,與本網站立場無關。

相關內容

最新內容